第六二五章 打得一拳开,免的百拳来-《大魏春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如此倒也罢了,若是入枹罕后便循大河(黄河)先至莫何川(吐谷浑大城),再至伏罗川也就将将千里。是元澄突发奇想,称要循吐谷浑边境觊觎河西之军情,是以使团只能沿祁连山南麓行进,足足要多走五六百里。

    而如今,将将行至祁连山中段,往南不足百里便是盐湖(青海湖)。往东北三百里外,便是武威郡,中间就只隔着一座祁连山。若是往北,不到四百里外则是张掖郡城。

    若依常理,元澄计谋也算合情合理。毕竟与西海大战在即,趁机一探敌军虚实并不意外。

    但错就错在,他低估了李承志警惕性。

    前几日刚入吐谷浑,元澄便遣派斥候翻过祁连山窥探,甚至一度探至武威城下,很是顺利。

    而从昨日开始,便有斥候连接失联,至今日早间,派出的百余骑回来的竟未过半。

    问过才知,过了武威之后,祁连山中渐见西海游骑。越往西遇到的越多。其仗着甲轻马徤来去如风,只是短短两日,元澄的护卫便折损了五十余。

    直到此时,迎接使团的吐谷浑名王(吐谷浑部落首领,或汗室亲王皆如此称呼)慕容孝才称,自去岁开春之后,山中便屡见甲骑。若吐谷浑牧民不翻越祁连山,自是相安无事。但有逾越,不论是人还是牲畜,皆如石沉大海。

    树墩镇倒是遣甲骑巡讨过,但打了两仗,两仗皆败,胡兵折损了足有五六百。

    之后也不知为何,汗庭突降王旨,称凡吐谷浑军、民,无故不得逾境。

    讲到这一段时,元澄与李宪才后知后觉:太武帝灭大夏,收附北地之时,大夏君主赫连定(赫连勃勃之子)逃至吐谷浑,后被吐谷浑大汗慕瞶擒获,献于太武帝。

    后太武帝收附河西,念及此情,便未侵犯吐谷浑。更与慕瞶予祁连山下盟约:赐慕瞶为西秦王,凡祁连山以南皆为西秦封地,但不包括祁连山。

    不过之后太武帝尽迁河西民户予平城,河西名存实亡,逐渐成为吐谷浑的放马之地。之后数代皇帝也视河西为鸡肋,只要吐谷浑不遣军进犯,不阻断丝绸之路,便睁只眼闭只眼,任其部落于山北游牧。

    说来也是可笑,朝廷都不在意,反倒是李承志这个反贼百般计较,寸土必究?

    元澄不解李承志为何如此,但李宪与其也算熟识,倒是猜到了几分。

    李承志常言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胡族为化为之民,生性野蛮,更不知仁义、廉耻为何物。弱小时自然唯唯诺诺,伏首称臣,侍坐大时,便会露出獠牙。

    所以就只有一个办法:打到他服。

    还真就如他所说,这吐谷浑有奶便是娘,无半点廉耻之心。两年前还与元魏势同水火,如今一听有便宜可占,就眼巴巴的凑了上来。

    就不怕被崩了牙?

    李宪暗暗讥讽,登上车辕。入厢之时他无意间一瞅,见元澄却换了坐骑,已然跨上了马背。

    连日继夜,已然走了两月,足足五六千里,便是铁打的身驱也能被颠散了。何况元澄已然五十有一,身体早已不复壮年之时。

    不过看气色还算不错,想来是因求来救兵,有如卸了心中重担,故而轻松。

    甲骑开道,其后则是车队,元澄虽换了马,但依旧与车队同行。

    速度不快也不慢,也就比步卒行军稍快一些,大致一日行进百里右左。就如这般,又行进数十里,已是暮色将近。

    车队停驻,恰至牧部定居之所,李宪掀开车帘瞅了瞅前来迎接的甲骑所挚的信幡,认出是天柱北部(吐谷浑部落之一)的族兵。。

    天柱为吐谷浑大部之一,牧户足有十二余万帐,皆在祁连山之南、围绕盐湖牧居。

    又因各居于盐湖之西、北、南,便以此为名。

    但刚一下车,鼻子里就传来一股极其浓烈的腥盐之味,且湿气极重,有如水雾扑面而来。

    李宪心中狐疑,又见元澄也下了马,便快步了迎了过去。

    “盐味如此之浓郁,湿气如此之重,莫不是已近盐湖之畔?”

    元澄沉声应道:“仲轨好见识,此处确实盐湖之畔,往南不足十里,便是盐湖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