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四章,为官者钓名沽誉,不可为-《朕的大明帝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其他的谁会知晓?就拿那所谓的“东林六君子”,如果不是历史的人,谁知道那几位君子的名号?

    对于官员来说,不能名流青史,这些好名声有什么用呢?

    况且,这样容忍底下人贪赃枉法,使得其身后的利益集团不诋毁自己,来保证自己的名声,这样子得来的名声有什么用?这样的好名声,是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。

    在朱由校看来,为官者那么看重自己在官场,乃至士林中的名声干嘛?好升官吗?如果一个国家中都是这样钓名沽誉的官员,那真是要完蛋了。

    在朱由校看来,一个官员能够干出不错的政绩,那么自然而然的获得好名声。

    像那些能够名留青史的人物,无一例外都是一些在位期间干出卓越政绩、建功立业、为国为民的人物,当然这是朱由校以后世眼光来看待的。

    不过朱由校很快被想到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除了三国和一些写诗出名的人物外,好像其他朝代的一些有名的官员都是鲜为人知的,特别是一些冷门的朝代。

    这又体现出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了,同样是抗击倭寇,俞大猷等人在后世就没有戚继光出名。

    “魏伴伴,对于贪污军饷的那些家伙,开始抓了没有?”朱由校问道。

    “回皇爷,绝大部分的有牵连的官员,一大部分之前便被皇爷抓进诏狱了。”魏忠贤如实答道。

    “这么说来,这真是一件意外的收获啊。”

    魏忠贤点头附和道:“奴婢之前也没有想到那其中有人竟敢贪军饷,奴婢之前还好奇那些家伙家中的银两都是咋贪来的,原来是贪得军饷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皇爷,要不要奴婢......”

    魏忠贤没说完,朱由校便知道他想说些什么,开口道:“想办法让他们把银子都吐出来,至于人吗......将名字都记下来,等到以后,让他们去给朕开拓蛮荒之地!”

    比如说台湾,以及大明境内的那些位于西南的那些吐司,教化他们都需要人手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